•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新闻动态
  •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新闻动态
  •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新闻动态
  •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News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82216639
  • 王工:13070286058
  • 售后:020-82216639-806
  • 进度查询:020-82216639-809
  • 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志诚工业园28号
  • 你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admin点击数:0时间:2017/07/26 16:29:47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前,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庄严承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单。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主要指标好于预期。与此同时,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持续显现。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无论是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是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无论是转方式、调结构还是培育新增长点,成绩举世瞩目。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2月26日,江西井冈山宣告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以此告慰长眠在这块红土地上的4.8万多名革命烈士。


    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介绍说,截至目前,延安已有17.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迈出了全面小康的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不利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同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动力转换加快,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的重要途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宗哲表示,近年来,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快速涌现,采摘、垂钓、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经营活动方兴未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基础活力明显增强,呈现出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任宗哲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等重要论述,正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人的需求开展的棚户区改造、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加快推进,拓展了新的内需空间,激发了新的增长动力,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西安售卖生鲜蔬菜已10年的陕西省泾阳县农民第五夫妇今年在西安买了房。今年初,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出台买房入户政策。这让原本打算过两年带孩子回老家的第五夫妇,重新点燃了在西安继续打拼的热情。


    城市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过去主要以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为平台,最近两年则转向由服务业来带动。7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城镇化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亿万农民将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介绍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开发了中国城镇化率分析预测系统。根据该系统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稳步推进,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新旧动力转换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够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改变了大量劳动力在城乡间钟摆式往复流动的就业模式,既有利于满足企业稳定用工的需求,又能显著优化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从长期看,新型城镇化还能加快人力资本提升步伐,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史育龙说。


    创新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城市群、国际大都市等正是基于其多样化、高密度的人口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系统,显著提高了社会资源密度,才成为创新的主要发源地和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认为,新型城镇化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围绕人的需求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和资本等,能够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行动。


    深化改革带来发展澎湃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生产力显得更加活跃、更具革命性,对生产关系适应性调整的要求更高。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全面铺开,如期搭建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改革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改革的持续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为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使我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动力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汪同三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的新形势下,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挖掘新动能、激发新动力。任保平表示,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带来澎湃动力。“当前,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对外开放、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环境保护、养老就业、医药卫生、党建纪检等领域的改革正加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为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从近年的经济运行看,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加速积聚,中国经济稳中求进、行稳致远,发展前景光明。”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经济增长稳定性逐渐增强。”任保平认为,一带一路为中国和全球共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在世界经济发展困难增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同时提出,国际上,世界主要经济体仍未摆脱以扩张需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传统思维。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科学防范,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在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放松。“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唯此,中国经济才能赢得更加平稳有序的增长空间,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权,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任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