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斯卡视角下的《三块广告牌》:走偏的“政治正确”讨论-新闻动态
  • 奥斯卡视角下的《三块广告牌》:走偏的“政治正确”讨论-新闻动态
  • 奥斯卡视角下的《三块广告牌》:走偏的“政治正确”讨论-新闻动态
  • 奥斯卡视角下的《三块广告牌》:走偏的“政治正确”讨论-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News

  • 联系我们
  • 电话:020-82216639
  • 王工:13070286058
  • 售后:020-82216639-806
  • 进度查询:020-82216639-809
  • 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志诚工业园28号
  • 你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奥斯卡视角下的《三块广告牌》:走偏的“政治正确”讨论

作者:admin点击数:0时间:2018/03/12 10:27:47
  •   在刚刚闭幕的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三块广告牌》(ThreeBillboardsOutsideEbbing,Missouri)虽然在最佳影片的奖项竞争上惜败于《水形物语》(TheShapeofWater),但是却也收获了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这两个重量级的奖项。不过可惜的是,作为近年来好莱坞少见的在编剧技法上极具特色的作品,却与最佳原创剧本失之交臂,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但《三块广告牌》却与今年的奥斯卡(以及其他很多影片)一样,不再局限于“一部好电影”。干练执着甚至略带蛮横气息的女主角、对美国当权者乃至某种美国社会氛围的敌意,乃至于对代表着美国价值观的家庭理念的某种距离感,都无疑与时代精神(zeitgeist)暗暗呼应:分裂的美国价值(无论总统是不是特朗普)、呼声高涨的#MeToo运动......


      《三块广告牌》中女主人公米尔德雷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McDormand饰)面对当地警局“无所作为”时聪明但却直白的抗议,也开始融入了美国政治议题的血液之中。今年2月14日在佛罗里达州爆发的校园枪击案,造成17死14伤,直接将控枪议题重新推向了新的高度,面对“持枪派”政客们保卫宪法、持枪安全的表述策略,有人则在大街上模仿《三块广告牌》,租用了三辆卡车,并用同样色调的颜料和字体刷出了广告牌,质问“持枪派”的代表人物、前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佛罗里达州联邦参议员MarcoRubio:


      校园屠杀然而,还不控枪?为什么,MarcoRubio?


      相比于那些生拉硬拽才能与当下美国政治风向扯上干系的奥斯卡提名作品相比,《三块广告牌》(或许还有《华盛顿邮报》[ThePost])无疑是最为直接且直白地对现实政治有所讽喻的作品。


      但是,我们能够就此说《三块广告牌》是一部关于“意识形态/女性/反抗/白左”的电影么?恐怕也不然。


      得奖:走偏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不知从何时开始,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成为了包括影评人在内的很多人手中的影评利器。无论是作为好莱坞主流的自由派,还是作为好莱坞少数保守右翼的梅尔·吉普森(MelGibson)、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乃至肤色、性别、枪支、堕胎等等话题,都成为了(中国)影评人和观众给好莱坞打分的重要标准。在讨论奥斯卡时,更是“政治正确”、“左翼意识形态”、“美国主流价值”、“种族平衡”等词汇满天飞。事实上,大部分电影爱好者已经能够通过题材、类型、资历、肤色性别、前哨战情况、场外新闻——当然,或许还有“影片质量”——精准地预测出大多数奖项的归属。


      但是,泛滥的“意识形态批评”已经让这种方法的边际效用逐渐趋近于零了。似乎只要抛出几个词,就能一针见血地把一部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拆解成各个元素:这个是满足奥斯卡表演奖的,那个是打种族牌、LGBT牌的,主题是为了迎合美式主旋律,致敬是为了让评委们会心一笑,长镜头是需要一个彰显技术的宣传点......似乎这些电影拍出来不是为了赚钱,而仅仅就是为了得奥斯卡奖,或是为了满足个别的观影人群一样。


      不是说“意识形态批评”无效了,事实恰恰相反,要理解一部电影在社会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响、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反响,“意识形态批评”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但问题是,如果这样的批评仅仅是给一部电影贴上了“白左”、“政治正确”、“女性”标签的话,那么阿尔都塞赐予我们的这柄批评利器,未免也廉价得宛如一把玩具水枪。


      《三块广告牌》无疑也被评论家贴上了各种标签:女性、白左、边缘反抗主流、政治正确......但是《三块广告牌》真的那么“女性”、那么“白左”、那么“边缘反抗主流”、那么“政治正确”么?


      我们先来看女主人公。作为本片的绝对女主角,她是一个离婚母亲,开着一辆低端的福特车,在美国中西部的某个小镇上过着拮据的生活,她人缘一般但并非没有朋友(她就在朋友的店里打工维持生计)——这样一位女性,在人口统计的意义上,绝对不是所谓社会边缘人,事实上这是非常典型、主流、正常的美国女性。如果说有什么边缘的话,或许她看上去像一个无神论者,并且在大众语境中缺少话语权——但是正如中国的小镇青年也在主流话语中缺少发声和自我展现的渠道一样,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小镇青年”定义成社会边缘人、非主流人群。